昭阳区:民族团结开新花
深秋时节,走进昭阳区红路馨居安置点,崭新的楼房鳞次栉比,干净的道路纵横交错。文化广场上,各族居民或闲话家常,或锻炼身体,孩子们嬉笑玩耍,一张张笑脸上写满了安居乐业的幸福与满足。这个容纳了多个乡镇、涵盖多个民族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如今已成为昭阳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生动缩影。近年来,昭阳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动民族团结之花在这片沃土上绚丽绽放,结出累累硕果。

同心筑梦,共绘发展“同心圆”
昭阳区始终将民族团结视为生命线,高位推动创建工作。通过建立健全区、乡、村三级联动工作机制,将民族团结进步融入经济社会发展方方面面。一方面,持续加大民生投入,着力改善基础设施,发展特色产业,确保各族群众在共建共享发展成果中有更多获得感。无论是在城镇社区还是在偏远村寨,道路更畅通了,学校更明亮了,医疗服务更便捷了,发展的红利惠及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家庭。另一方面,深入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教育,利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学校课堂、媒体平台等阵地,讲好民族团结故事,使“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思想深入人心,凝聚起“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磅礴力量。

交融互嵌,共建和谐“新家园”
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是昭阳区工作的着力点。在红路馨居等新型社区,创新推行“党支部+网格+楼栋”管理模式,组建多民族参与的志愿服务队,互帮互助蔚然成风。社区定期举办“邻里节”“百家宴”民族歌舞表演等活动,为各族居民创造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学校里,“小手拉大手”活动让不同民族的孩子和家长成为朋友;企业里,各族职工并肩奋斗,共同成长;乡村里,各民族共同发展产业,携手振兴家园。潜移默化中,语言的隔阂在消融,文化的差异在交融,情感的纽带在加固,一个个互嵌式的社会结构单元,构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和谐大家庭。

文化赋能,共奏团结“交响乐”
文化是凝聚民族的深层力量。昭阳区注重保护和发展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苗族花山节、彝族火把节等民族节庆活动得到支持和引导,成为各族同胞共同欢庆的盛会。同时,广泛开展“我们的节日”等主题活动,春节、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承载的家国情怀和团圆理念,将各族群众的心紧紧连在一起。通过建设村史馆、传习所,既留住了乡愁记忆,也展示了在党的领导下各民族共同奋斗的历史,激发了大家携手向未来的信心和决心。

如今的昭阳区,各族儿女心贴得更近、手牵得更紧,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民族团结之花,正沐浴着新时代的阳光雨露,在乌蒙大地上开得更加绚烂多彩,为区域的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与和谐稳定的基石。面向未来,昭阳区将继续谱写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