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阳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奋力谱写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新篇章

·内容由AI生成,不能完全保障准确

昭阳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奋力谱写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新篇章

浏览量

近年来,昭阳区立足多民族融居区实际,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聚焦“组织领导、思想引领、富民强基、互嵌共融、事务共治”五大维度精准发力,推动全区各族群众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奋力书写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昭阳篇章。

加强组织领导,凝聚民族团结进步合力。昭阳区始终将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为重大政治任务,高位统筹推进。区委、区政府将其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巡察监督及干部教育培训体系,区委常委会、区委统一战线工作领导小组会、区政府常务会议多次专题研究部署,推动“在云南,不谋民族工作就不足以谋全局”理念在全区深入人心。制定“三项计划”及系列工作方案,全域推进创建工作;建立民族工作委员制与协调机制,强化重点任务会商研判。注重基层力量建设,在19个乡镇(街道)全覆盖配备统战委员,对民族宗教任务较重乡镇重点配强队伍,确保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在基层落地生根。

聚焦思想引领,着力构筑共有精神家园。昭阳区以思想政治建设为引领,多维构建共有精神家园。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必学内容,健全政策法规常态化宣教机制,结合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等契机,累计开展宣讲培训540余场次,覆盖各族干部群众30万人次,推动政策法规入脑入心。深化青少年教育,推动共同体意识进校园、进课堂、进头脑;区融媒体中心开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专栏,依托八仙营党史教育基地等红色资源讲好团结故事;实施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组织参与民族团结进步同心营活动,在研学中厚植“五个认同”。

坚持富民强基,夯实民族团结进步基石。昭阳区以发展铸牢民族团结进步经济基础,赋予所有改革发展“三个意义”。工业方面,昭阳经开区作为全省7个“千亿级园区”培育对象之一,形成“绿色硅、绿色铝、光伏玻璃”主导产业与装配制造、生物医药协同发展的格局,截至2024年末吸引172家企业落户,实现营业收入713.17亿元,创造大量就业岗位。农业领域,以“一县一业”苹果产业为龙头,种植面积达73万亩,年产量95万吨、综合产值130亿元;特色产业“昭通小肉串”全球经营门店超8000家,带动7万余人就业,年产值突破130亿元。服务业方面,依托独特的气候优势、丰富的文化资源等,大力推进文农旅融合发展,鼓励发展民宿、餐饮、民族手工艺等产业,成为促进各民族增收致富的重要路径。

搭建互嵌平台,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昭阳区以“融”为导向,创新打造互嵌式发展模式。空间嵌入方面,结合古城改造、老旧小区改造、保障房建设及易地扶贫搬迁,推动回族、汉族、彝族、苗族等各族群众互嵌居住,通过邻里活动等促进全方位嵌入。文化共融方面,以春节、中秋节、花山节、火把节等节庆为载体,搭建各民族文化交流平台,吸引群众广泛参与。旅居互促方面,依托中心城区气候优势(夏季均温20.12℃),打造避暑旅居目的地,今年7月以来吸引游客300余万人次,推动游客与市民空间共居、经济共富、文化交融。

强化事务共治,提升民族事务治理水平。昭阳区坚持依法治理民族事务,筑牢稳定基石。推动法治下沉,全区19个乡镇(街道)181个村(社区)公共法律服务中心(站)全覆盖;将涉民族宗教舆情处置与矛盾纠纷排查纳入统战民宗重点工作,常态化开展风险隐患大排查大化解。健全协调机制与应急预案,确保矛盾化解在基层。深化党建引领基层治理“2+5”机制,将民族宗教事务纳入基层党建与社会治理体系,构建共建共治共享格局。结合“普法强基补短板”专项行动,在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宪法宣传周等节点开展法治宣传,增强各族群众国家意识、公民意识、法治意识,全面提升治理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