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阳区:打造避暑旅居目的地 推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旅游是促进各民族交往交融的重要载体。近年来,昭阳区深入实施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把地处昭通市中心城区、年平均气温11.6℃、盛夏平均气温20.12℃的资源优势转化为促进经济发展与民族团结进步同频共振的发展动能,持续打响“秋城昭阳清凉一夏”品牌,打造避暑旅居目的地,吸引了各地游客到昭阳避暑旅居,促进各民族空间互嵌共居、经济互相往来、文化交流共享,形成了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的生动画面。

打造旅居品牌推动各族群众空间互嵌共居
聚焦“秋城昭阳清凉一夏”主题,打造“一城—昭通古城、一山—大山包、一河—洒渔河”三大旅游品牌。挖掘昭通古城历史文化内涵,探索大山包自然景观,结合特色产业昭通苹果,开发洒渔河流域示范带、昭阳红苹果乡村振兴示范园等农文旅融合项目,丰富旅居业态。整合省耕公园的生态景观与水街商业布局,打出“避暑+夜游”组合拳。推出双院子、学庄等社区集市,推介龙氏家祠、彝家小寨、万亩果园、万亩稻田、百亩荷花、凤凰山等打卡地,展现昭阳人间烟火与美景。开通省耕公园至龙氏家祠的赏荷“避暑专线”。昭通市发放“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美宿美食美物(昭通)消费券”70万张。昭阳区融媒体中心、昭阳区文化和旅游局等通过媒体平台推出“旅居云南避暑在昭阳”系列宣传报道,对昭阳的景区、美食、文化、生态等旅游打卡地进行重点推介,为各族游客到昭旅居生活提供多元参考。昭阳公安分局通过“交通疏导、街面巡防、行业监管”三维发力,以“避暑警务”护航避暑旅居。多方位的优质服务吸引各地游客在昭阳通过租住住宅、酒店或购买房产,停留的时间在40天以上,融入社区生活,基于共同兴趣开展广场舞、吹拉弹唱等文体活动,在共同参与休闲活动中深化交往,产生交流互动,实现各民族深度互嵌式发展。
激活旅居经济推动各族群众经济共融共富
把避暑旅居作为促进各民族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激活共同富裕新动能。持续擦亮“避暑旅游目的地”名片,不断丰富城镇和乡村旅居业态。昭阳彝家小寨以田园风光和民俗文化为依托,发展民宿产业,吸引外来游客到小寨避暑旅居,带动彝家小寨经济发展。到昭阳城区避暑的巨大人流量催生了省耕湖公园道路两旁各式各样的地摊经济,有力促进第三产业加快发展,带动各族群众就地就近创业就业。进入7月后,省耕山水水街客流量较平日增长近三成,周末翻倍,不少摊位的日销售额突破万元。“避暑游客带来的不仅是人气,更让我们看到了避暑经济的潜力。”经营昭通特色糕点的摊主王女士说。旅居不仅涵盖了交通、住宿、餐饮、娱乐等多个领域,更深刻地影响着社会经济的各个方面,据房地产商介绍,外地人口到昭阳购买的房地产近千套,有力带动了昭阳房地产经济的快速发展。据了解,昭阳区2024年吸引了避暑游客238.85万人次,同比增长23.67%,产生旅游收入12.14亿元,同比增长26.59%。文旅产业的高质量发展,让各族群众变成经济受益者,在交往交流交融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走向共融共富之路。

丰富活动载体推动各族群众文化交流共享
把打造“秋城昭阳清凉一夏”品牌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的重要途径,把党的民族政策理论、昭阳各族儿女共同团结进步的故事融入景点宣传、活动举办、文化展演、体育赛事等活动中。举办广场舞大赛、通俗歌手大赛、非物质文化遗产派对等文化惠民活动,吸引昭阳本地市民和在昭避暑的各族游客上万人共享舞台、共同参与,营造“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浓厚氛围。举办火把节、花山节等民族节庆活动,设置互动体验、篝火晚会等节目,身着民族服饰的各族群众和广大游客围着篝火载歌载舞,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举办非遗活动日主题展览表演、非物质文化遗产派对活动,增强各族群众文化自信,提升文化认同。把省耕山水、乌蒙水乡、望海公园、元宝山等公园打造成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平台,本地市民与前来避暑的游客在公园内举办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交流活动,成为展示客源地文化与本地文化的重要窗口。将民族文化元素、美食体验等融入旅居服务,让游客在消费中感受民族团结氛围,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共享”的良好局面,不断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