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阳区:深化文化浸润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内容由AI生成,不能完全保障准确

昭阳区:深化文化浸润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区委统战部区民宗局
浏览量

近年来,昭阳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深入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通过文化惠民、文化服务、文旅融合等措施,让各族群众在文化浸润中增强文化认同,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聚力文化惠民,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昭阳区把文化惠民活动作为促进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的纽带,推动各族群众在润物无声的文化活动中增进文化认同,切实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扎实推进“书香昭阳”建设,近两年来,累计建成城市阅读示范点38个、农家书屋181个,年均开展阅读活动700余场次,参与阅读的群众逾10万人次。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在全区19个乡镇(街道)全覆盖开展“百场演出进百乡”“千场演出进千村”“送戏曲进乡村”等演出活动,丰富基层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共同推动“乌蒙石榴红 同心共筑梦”巡回演出走进4个民族乡。持续1个月举办“秋城昭阳 清凉一夏”避暑旅居文化系列活动,举办“广场舞大赛”“通俗歌手大赛”等惠民文化活动。结合避暑旅游需求,举办“火把节”狂欢夜、20音乐狂欢夜、滇川黔渝游客文艺联谊晚会等系列活动,促进文化交流互鉴。承办水木年华25周年巡演、“梁祝”传世唯美经典音乐会等演出,开展非遗展演、派对活动10余场。通过开展一系列文化惠民实践活动,让群众在潜移默化中深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注重文化服务,激发民族团结进步内生动力。昭阳区以各类文化服务为载体,凝聚民族情感,搭建交往交流平台,在服务中增进认同,让“中华民族一家亲 同心共筑中国梦”成为各族群众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成立昭通市首个农民读书会,举办诵读活动,并颁发“荣誉村民”证书。创作了绘画《云深苗岭秀》《乌蒙神韵》等优秀作品。“中国作家驻村计划”活动走进昭阳,以文学视角触摸昭阳大地乡村振兴脉搏。挖掘黑颈鹤生态、彝族刺绣非遗、苗族蜡染非遗等文化符号,开发特色文创,打造特色文化名片。旧圃镇举办文化骨干书画摄影培训,盘河镇开展乡土文化能人培训活动覆盖群众逾1000人次,围绕非遗传承、广场舞编排、短视频创作等开设专题课程,进一步激活乡村文化活力。区政协组织“千名委员走基层 书画入村寨”系列活动,助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开展各类文化志愿服务活动200余场次,广泛服务各族群众。在春节、端午节、花山节、火把节等传统节日和民族节庆期间举办文艺演出、美食共享等活动,互相协作共享成为联结情感的纽带,激发团结进步的内生动力。

创新文旅融合,拓宽民族团结进步实践路径。昭阳区坚持“以文彰旅、以旅促融”,将文旅资源转化为增进认同的“黏合剂”,将党的民族政策融入乡村振兴、产业发展、城市建设中,在文旅活动中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立足本地资源禀赋和发展优势,大力推动文旅融合深度发展。依托规模化苹果产业与自然风光,大力推进产业建设,打造洒渔河农文旅示范带、昭阳红苹果乡村振兴示范园等农文旅融合带,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与乡村振兴互融互促。培育了彝族六祖分支广场、龙氏家祠、彝家小寨、万亩果园、万亩稻田、百亩荷花、凤凰山、城市公园等特色旅游打卡地,进一步展现昭阳人间烟火与美景,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融入景点宣传中,丰富宣传载体。依托夏季凉爽的优势,打造“一城—昭通古城、一山—大山包、一河—洒渔河”三大旅游品牌,充分发挥城市公园的公共空间、人文、生态优势,成为促进交融的场所,出台多项服务措施,着力打造避暑旅居目的地,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2025年7月至8月,昭阳区累计接待避暑游客427.58万人次,推动游客与本地市民空间共居、文化交融、经济共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