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公图“省事”,2起机关图文识别泄密案敲响警钟!【密案说】

·内容由AI生成,不能完全保障准确

办公图“省事”,2起机关图文识别泄密案敲响警钟!【密案说】

浏览量
案例1:“省事”举动带来的代价

某市直单位干部张某,在筹备一次重要涉密会议时,收到了一份机密级纸质会议材料。为方便整理和编辑汇报提纲,张某图一时省事,未通过单位配备的专用涉密计算机和扫描设备进行处理,而是直接使用个人手机上的某款图文识别APP,对材料关键章节进行了拍摄识别

随着识别完成,这份机密文件的文字内容已悄然通过互联网上传至该APP的境外服务器。几天后,国家安全机关在工作中发现,该份机密文件的内容已在境外网站被披露。经溯源调查,迅速锁定了张某的违规操作。

一个追求“效率”的侥幸心理,换来的却是个人前程的断送和国家利益的受损。最终,张某被依法给予党纪政务处分,并调离原工作岗位。

image.png
案例2:为了学习“不择手段”

2019年2月,某市政府业务部门工作人员望某,在办公室加班整理文件时,发现1份传阅的机密级会议纪要对业务工作具有很强的指导和借鉴意义,便产生了全文留存以便学习参考的想法。

望某知道,按规定若想留存密件需履行报批手续并使用涉密复印机进行复印,但涉密复印机由单位文印室统一管理,已经锁门。此时的望某已十分疲惫,实在不想第二天再折腾,便偷偷用手机对该文件进行拍照,并使用手机软件对拍摄的涉密文件进行文字识别后发送至自己的办公用互联网计算机上,转换为Word文档进行编辑。最终,望某受到严肃处理。

image.png

隐患分析

随着移动办公的普及,各类图文识别软件逐渐成为我们工作中的“好帮手”。然而,这把“利器”若被用于处理涉密文件,无异于“拱手送密”,给国家秘密安全带来严重威胁。

“透明”的数据流转:多数图文识别软件处理过程严重依赖互联网云端服务器。这意味着,我们拍摄或扫描的涉密文件内容会传输至运营公司的远程服务器。在这一过程中,文件内容完全“透明”,何时被截获、复制、存储,均不受控制。

“失控”的数据残留即使在使用后删除了本地文件,云端服务器上的数据备份也难以清除。这些包含国家秘密的数据残留于后台服务器,别有用心的运维人员、境外情报机构极易获取后台数据,窃取涉密信息

image.png

防范措施

面对图文识别技术带来的便利与风险,我们必须时刻保持清醒头脑,筑牢保密防线。

严格管理涉密信息 杜绝“联网”是前提

时刻牢记“上网不涉密、涉密不上网”,严禁使用互联网设备存储、处理、传输任何形式的涉密信息和内部敏感信息。

规范文件数字化 专用设备是保障

如因工作需要将纸质涉密文件转换为电子版,需使用单位统一配发、管理和维护的专用涉密扫描设备或计算机系统进行处理,整个过程必须安全、可控。

强化意识教育 警钟长鸣是关键

各单位要加强保密宣传教育,使每一位工作人员都深刻认识到使用图文识别技术处理涉密敏感信息的风险隐患及危害性,严格遵守保密纪律,克服侥幸心理和麻痹思想,从源头杜绝失泄密风险。

内容来源:安全保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