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栖西:在数据海洋里追寻法治微光
清晨八点,当第一缕阳光洒进昭阳区人民检察院综合业务部的办公室时,总能看到周栖西坐在电脑前梳理数据的身影。这位在统计岗位默默耕耘九年的“数据管家”,用青春丈量着检察业务数据的万千气象,在方寸屏幕间守护着公平正义的法治微光。

从检9年来,周栖西坚守在综合业务部统计工作岗位上,严谨细致,兢兢业业。多次被评为“先进个人”“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公务员”荣誉称号,荣记“个人三等功”一次。
从"数据小白"到行家里手
“这些数字都代表着什么?对着这些数字需要做些什么?这些数据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如何分辨这些不同的报表?这些表如何为检察工作决策提供帮助?”2016年初到案管办时,面对统一业务应用系统里纵横交错的报表,一连串的问题,初出茅庐的周栖西也曾手足无措。她抚摸着屏幕上的数据,暗自发誓要成为业务数据的“活字典”。

从此,深夜的办公室常亮着一盏孤灯,她把统计业务知识制成便签贴满电脑边缘,将常见问题编成顺口溜随身背诵,很快熟悉了统计系统,复杂的公式不再陌生,从基础表审核到系统的应用,从简单的数据分析到精准的数据研判。三个月后,当她第一次独立完成全院业务数据质量分析报告时,同事们都惊叹于这个“数据小白”的蜕变。
在"方寸之间"守护公平正义
“每个数字都是活生生的案件!”她认为统计工作不仅仅是数字的加加减减,每个数字背后都是有血有肉的案件。从此,她每日与数百张报表、几万项数据深度对话。例如,在分析涉未成年人犯罪数据时,周栖西没有满足于简单的类型统计和比例升降。通过对发案时间、地点、嫌疑人背景等多维度数据的深入剖析,她敏锐地捕捉到了未成年人犯罪的内在规律,总结出几个城乡接合部学校周边及特定时段的高风险点。基于这份精准的数据分析,检察院及时向教育部门、公安机关发出社会治理检察建议,推动加强校园周边安全巡查和重点群体干预帮扶,实现了从数据预警到源头治理的转化。
在监督案卡填录时,正是凭借这样一次次对异常数据的“较真”,她练就了火眼金睛。例如,在分析季度业务数据时,她注意到某类案件的“延长审查起诉期限”比例异常偏高。她没有简单上报数字,而是深入挖掘,调取了相关案件清单,逐一分析原因,发现是部分承办人对新出台的某类证据审查规则理解存在偏差,导致办案周期被动延长。她将这一发现连同具体案例和数据分析报告提交给业务部门,为后续开展针对性培训和统一执法尺度提供了精准的数据支撑。此举可谓“解剖一只麻雀,解决一类问题”,真正让数据说话、为管理赋能,将数据的价值最大化地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办案效能。
一次次的数据核查,一夜夜地挑灯夜战,就是为了把死的数据变成活的资料,为检察工作提供精准的数据。办公桌前的方寸之地,就是周栖西守护公平正义的战场。
在数据之间赋能“法治温度”
“数据不是冰冷的符号,而是法治进程的温度计”。这是周栖西整理数据时总挂在嘴边的话。在她眼里,统计工作是一份有新鲜感的工作,检察业务数据是检察工作质量的“晴雨表”,检察履职办案的“导航仪”,每个跳动的数字都在诉说着检察故事。
她的办公桌上总摞着《全国检察应用系统填录标准和说明》《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最高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等业务工作书籍,日均核查的396张报表被她按业务条线制成彩色索引卡进行检索,审核时连小数点后三位都不放过。在去年案件质量评查期间,她在细微的数据异常波动中,精准定位出3起文书填写不规范案件,发现2起案件存在退查超期隐患。发现错误就及时纠正数据,发现隐患就及时预警,这样的工作她一干就是9年。那些被她标注的“红色数据”如同法治进程中的体温计,每处批注都凝结着对法治的执着守护。
九载春秋,周栖西审核的所有报表零差错,撰写的60余份分析报告成为决策“参谋”,当问及坚守的动力,她指着胸前的检徽笑道:“每当看到自己的数据研判助力办案提质增效,就像看见播撒的法治种子在发芽。”在这位新时代检察“数据匠人”身上,我们读懂了平凡岗位上的非凡坚守。
来源:昭阳检察 区委政法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