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帮稳:用足球点亮乌蒙山区孩子梦想
在乌蒙山深处的一个乡村校园里,一位老师将汗水挥洒于绿茵场,把爱心倾注于学生心田。他不仅教会孩子们踢足球,更通过足球塑造他们的品格,改变他们的命运。他,就是昭阳区苏家院镇双河小学的付帮稳老师。

初冬时节,走进环境优美、设施完备的双河小学,随处可见孩子们活跃的身影。体育课上,孩子们正在专注练习足球的运球方法,作为学校足球项目的主教练员,付帮稳仔细讲解示范着每一个动作要点。“我初中时就接触了足球,因为喜爱选择了这个专项。”付帮稳老师谈起与足球的结缘,“看到孩子们喜欢足球,我就想用所学知识教给他们。”正是这份朴素的情怀,支撑着他多年来的坚守。学生们对他充满爱戴,已练习足球6年的陈庚说:“付老师教我们练足球也很有耐心,教得非常好,大家都很喜欢他!”


初心如磐,甘为人梯奉献乡村教育
自踏上讲台以来,付帮稳老师始终扎根昭通乡村教育。作为一名农村少数民族教师,他认真践行党的教育方针,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他尤其重视利用足球场开展爱国主义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将思想引领融入体育教学。他不仅传授球技战术,更注重育人。他说:“足球是世界第一大运动,对塑造学生的品质、抗挫能力,健全他们的身心健康,都有很大好处。通过这项运动,在不知不觉当中就锻炼了学生的意志品质和抗挫能力。”
多年来,付帮稳利用每个周末、节假日,在学校里无偿训练学生。“我们是从每周一节足球课,星期一至星期五的延时服务,还有小长假以及寒假、暑假,就给学生进行一些免费的足球培训活动。”他从未向学校申请过补助,也未曾接受过家长的任何财物。节假日里,当别人与家人团聚时,他却选择与学生们在绿茵场上相伴,以校为家。他的付出得到了广泛认可,先后荣获云南省“优秀教练员”、昭阳区“师德标兵”、苏家院镇“优秀教育工作者”等称号,并于2022年当选为昭阳区第六届人大代表。


辐射引领,热心公益推动全民健身
付帮稳的视野并未局限于校园。为了改善家乡的体育设施条件,他积极奔走协调,成功推动在苏家院镇建成了9块社会足球场。依托这些场地,他自2022年起连续组织了四届“迎春杯”村民足球联赛;2023年8月,他又策划并组织了昭阳区“首届小学足球超级联赛暨乡村足球邀请赛”,吸引了全市超过15支小学和成人足球队参赛。这些活动极大地推动了当地校园足球发展和全民健身热潮,苏家院镇也因此荣获“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称号。作为昭通市足协副主席,他还积极向省足协争取资源,开展了多期足球教练员、裁判员培训。他多次担任市、区级各类足球赛事裁判长,并受邀到昭阳区、鲁甸县等地进行足球专题培训,提升了本地足球教练及裁判的综合素质。近三年间,他个人就获得了4次市级“优秀裁判员”和3次区级“优秀裁判员”荣誉。

理念先行,“五育融合”结出丰硕成果
在足球教学上,付帮稳提出了“五育融合”的创新模式,将足球运动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深度融合,充分发挥足球的综合育人功能。他推动建立的苏家院镇校园足球联赛体系,每年定期组织两次联赛,覆盖全镇所有中小学校,吸引超过300名学生参赛。进一步提升了苏家院镇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健康水平、团队协作及抗压能力。2022年8月,苏家院镇中心学校被评为“云南省体育工作先进集体”。他参与的《小学校园足球校本资源建设研究》课题,于2023年成功获批昭通市“十四五”教育科学经费立项课题并顺利结题。
辛勤耕耘换来赛场捷报。近年来,付帮稳带领的足球队屡创佳绩,多次在省级青少年足球比赛中名列前茅,他个人也多次被省级主管部门授予“优秀教练员”“最佳教练员”称号。今年,他还获得“年度全国群众体育先进个人”荣誉称号。付帮稳的付出,也深深影响了孩子们的成长轨迹。他培养的多名学生先后在全国田径锦标赛中获得优异成绩,数十名学生被昭通市职教中心自行车队、田径队、摔跤队选拔为优秀队员,这些队员有望在省第十七届运动会上为昭通争光。在高考中,他的学生也凭借足球特长迈入云南大学、云南师范大学等高等学府,为各级各类学校输送了大量优秀足球人才。练习足球5年的学生李锦茂对此深有体会:“付老师教了我们很多足球知识,还带我们去很多地方打比赛,我很感谢付老师对我们的指导。”这些经历为孩子们的未来打开了更广阔的大门。

据介绍,双河小学自2016年起率先开展校园足球运动,并被评为“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带动苏家院镇多所学校形成“你追我赶”的足球氛围。作为双河小学青少年足球运动的引领者,付帮稳始终以实际行动践行着一名乡村教师和群众体育工作者的使命担当。他以足球为媒,深化“体教融合”,践行“五育并举”,为乌蒙山区的孩子们点亮了梦想,为昭通乡村教育及群众体育事业发展写下了生动注脚。双河小学校长赵旭对付老师的贡献给予了高度评价:“付老师十年如一日坚持义务带队训练,使双河小学足球取得很多优异成绩,他被评为全国体育先进个人实至名归。在今后的工作中,双河小学会一如既往的坚持做好青少年足球事业发展,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